初秋的北京,天气微凉,但在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明亮的灯光下,十多个身着白色击剑服、头戴护面罩的孩子正手持花剑,在剑道上敏捷地移动、突刺,金属剑身碰撞的清脆声响、教练的口令与孩子们偶尔发出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活力。

场边,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正静静观察着,他的目光随着小选手们的身影移动,脸上不时露出欣慰的笑容,作为北京击剑运动发展的亲历者和推动者之一,他近期工作的一个核心焦点,就是如何让孩子们在经历了一段特殊时期后,能安全、顺利地重返剑道,并重新找回那份纯粹的快乐。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击剑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它更是一种教育,一种修行。”在训练间隙,王钰接受了采访,他的话语平和而恳切,“过去一段时间,线下训练受到了很大影响,我们看到,有些孩子的体能下降了,技术生疏了,但更让我们关注的是,他们眼中那种对击剑的热情和期待是否依然明亮,我们的责任,就是小心翼翼地保护好这簇火苗,让他们能真正‘享受’重回剑道的乐趣。”

回归:安全与乐趣并重

随着线下体育活动的逐步恢复,北京市各大击剑俱乐部和培训中心也重新迎来了学员们的身影,回归并非一蹴而就,王钰指出,协会在指导各机构复工复训时,始终坚持将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同时特别强调心理疏导和兴趣引导。

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

“我们要求所有场馆严格执行消毒、通风、限流等防疫措施,确保物理环境的安全,我们也提醒教练们,不要急于追求训练强度和竞技成绩的恢复。”王钰解释道,“孩子们离开剑道一段时间,身体和心态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初期阶段,课程设计会更侧重于基础动作的复习、体能的逐步恢复,以及通过游戏化、情景化的教学方式,重新激发他们的兴趣,目标是让他们觉得‘回来真好,击剑真好玩’。”

在俱乐部的实践中,这一理念得到了贯彻,一位正在指导小学员的刘教练表示:“我们现在上课,会刻意增加一些趣味性的环节,比如设计一些‘闯关’游戏来练习步法,或者组织小范围的、不以胜负为唯一目标的对抗赛,看到孩子们在活动中笑得那么开心,我们就知道,方向是对的。”

价值:超越胜负的成长

在王钰看来,击剑运动对于青少年成长的益处是多方面的,而竞技成绩只是其中之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那部分。

“击剑被誉为‘格斗中的芭蕾’,它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协调性和反应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专注力、纪律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他详细阐述道,“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项极其讲究礼仪和智慧的运动,每一次交锋,都是对临场决策、战术思维和心理抗压能力的考验,学会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坦然面对胜负,这些品质将让他们受益终身。”

他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名叫李明的男孩,性格原本有些内向怯懦,刚开始练击剑时,连戴上护面都显得紧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不仅技术有了进步,更重要的是性格变得开朗自信,在学校里也敢于在课堂上举手发言了。“他的母亲告诉我们,是击剑让他找到了释放和自我表达的途径,这种内在的成长,比赢得任何奖牌都更让我们感到欣慰。”

王钰强调,在当前这个阶段,协会鼓励教练和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通过击剑获得的积极体验和内在提升,而不是斤斤计较于一时一地的输赢。“我们希望卸下孩子们肩上不必要的压力,让他们轻装上阵,享受过程,当孩子真正热爱这项运动,并能从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时,技术的精进和成绩的提高往往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展望:营造更健康的击剑生态

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

面对未来,王钰和北京市击剑协会有着清晰的规划,他们致力于为青少年击剑爱好者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多元、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协会将继续完善青少年击剑培训的标准化体系,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和培训,确保教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将逐步恢复并创新赛事活动体系。“我们计划组织更多元化的赛事,比如面向新手的体验赛、俱乐部间的联谊赛,以及强调团队协作的团体赛等,降低参与门槛,让不同水平的孩子都有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机会。”王钰介绍道。

协会也高度重视击剑文化的普及。“我们正在探索与学校的更深层次合作,推动击剑进校园,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并了解这项运动的魅力,也会通过线上平台,分享击剑知识、人物故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王钰最后表示,看到孩子们重返剑道后那雀跃的身影和闪亮的眼神,是他和所有击剑工作者最大的动力。“那份发自内心的快乐,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北京市击剑协会将一如既往,与俱乐部、教练、家长和社会各界携手,为孩子们守护好这片能够挥洒汗水、收获成长与快乐的剑道,让每一次出剑,都伴随着成长的回响;让每一次回归,都充满阳光般的喜悦,这是我们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训练馆内,又一轮练习开始了,孩子们清脆的呐喊声与稳健的脚步声交织,构成这个秋天最动听的乐章,剑尖所指,不仅是胜负的靶心,更是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而王钰和他的同事们,将继续作为这片梦想场域的守望者与筑路人。